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十二生肖 > 资讯 > 正文

狗年说狗(2)

时间:2020-01-03 00:57     来源:经典古籍库     作者:孙秋云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狗,也称犬,是人类最先豢养的动物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就已把狗驯为家畜。

  二、辟邪致吉的样畜

  狗能辟邪的俗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流行。《史记·封禅书》载:“秦德公始杀狗磔邑四门,以御蛊菑。”此后以狗辟邪之风越传越盛。东汉的应劭说当时世人“杀白犬以血题门户,正月白犬血辟除不祥”(《风俗通义·祀典》)。南朝梁人宗懍则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述了长江中游地区流行捩狗耳以禳辟鬼邪的风俗。齐梁时著名道士陶弘景在《真诰》中说:“学道山中宜养白鸡白犬,可以辟邪。”后世方术家们在搞祈禳迷信时,都据此而用白鸡白犬,其影响之大连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也说:“术家以犬为地厌,能禳辟一切邪魅妖术。”(《本草纲目》卷50)

  当然,以狗辟邪,不一定非要杀真狗,用草束扎成并衣以文绣的刍狗也有同样的功效。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祭神祷病时就使用刍狗。《庄子·天运篇》述及当时陈放刍狗时,祭祀中执祭版祷祝的尸祝必须先斋戒素食,戒掉一切邪恶之气。疾病愈多,刍狗就愈宝贵。《淮南子》有“疾病时行,则刍狗为帝”的记载。除刍狗外,用陶土烧成的陶狗也有相同的功能。河南南阳的汉代墓葬中几乎都有陶狗随葬,其目的就是保护墓主平安,防止其他妖魅鬼怪进入墓穴。

  狗何以能辟邪?古代国人大致有三种看法:第一种认为狗是斗星之精幻化而生,属纯阳之物。《春秋考异邮》说:“阳气通,故斗运。狗三月而生,阳主于三,故狗各高三尺。”后汉的宋均为之作注:“狗,斗精之所生也。”(引自《初学记》卷29)古人认为阳定胜阴,妖魅邪怪属阴,自然怕狗。第二种看法认为狗的辟邪功能源自天狗。《山海经·西山经》载:“阴山……有兽焉,其妆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妖魅邪怪因畏天狗从而推及到惧怕一切狗类。第三种看法源自相生相克的五行观念。《礼记·月令》说季春三月,王室都要在“九门磔禳,以毕春气”。应劭对此的解释是:“盖天子之城十有二门,东方三门,生气之门也。不欲使死物见于生门,故独于九门杀犬磔禳。犬者,金畜;禳者,却也。抑金使不害春之时所生,令万物遂成其性。”(《风俗通义·祀典》)唐代的贾公彦在疏《周礼·春官·大宗伯》时也说:“狗属西方金,金制东方木之风,故用狗止风也。”可见狗与方位中的西和五行中的金相配。在古人的观念中,金克木,而木代表的是春天生机盎然的万物。杀犬祭祀,既损了克木的金,也使金畜挡住了随着万物生长而到处游荡的邪气,保证了人类的安宁。

  尽管邪魅鬼怪畏狗的缘由各有不同,但在我国民间的影响却都十分深广。北方地区民间相传灶王爷下凡保护家户平安时,有金鸡玉犬辅佐。因此,在腊月二十三祭送灶王爷上天时,祭品中除了大块的关东糖、糖瓜、糖元宝是专给灶王爷的外,还有三样特殊的供品:一碟干稻草给他喂马;一碟豆子给他喂鸡;还有一个发面“火烧”给他喂狗。至今民间木刻灶王神祃的画面通常都是灶王爷的神案前立着金鸡和玉犬。今日南方广大地区起房盖楼时,都还保留有杀狗祈禳、淋狗血以辟邪的风俗。台湾和闽南一些地方的金纸店里也还有一种纸糊的“天狗”出售。

  狗既能辟邪,自然也能给人带来吉样富贵。《搜神记》卷12就载有晋朝惠帝元康年间,吴郡娄县有个叫怀瑶的人因意外发现了一对犀犬而致家庭富贵、人寿年丰的故事。犀犬是神奇之物,一般人根本无法企及,于是只好把目光投向家狗中的不寻常者。《杂五行书》说:“白犬虎文,南斗君畜之,可致万石;黑犬白耳,大王犬也,畜之,令富贵;黑犬白前两足,宜子孙;白犬黄头,家大吉;黄犬白尾,代有衣冠;黄犬白前两足,利人。”(引自《初学记》卷29)这简直成了一本相狗经了。狗是否真能像传说的那样辟邪致吉,属先验的范畴,无法证实,但以狗入药能健身祛病倒是得到过古代医学家的肯定。李时珍就认为狗入药有“安五脏、补绝伤,轻身益气,宜肾、补胃气、壮阳道、暖腰膝、益气力,补五劳七伤,益阳事、补血脉、厚肠胃、实下焦、填精髓”的功效,可医治包括伤科、内科、性科、妇科、儿科在内的数十种疾病(《本草纲目》卷50)。这倒是古代狗文化中值得发扬光大的一朵奇葩。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