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十二生肖 > 起源 > 正文

十二生肖与伏羲图腾(一)(3)

时间:2020-01-03 01:14     来源:《民俗研究》     作者:陈冠英 张维萍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十二生肖到底起于何年,有人从清代学者赵翼著的《陔余丛考》里得证,说是起源于东汉。这话有根据,东汉著名的思想家、无神论者王充,在其所著的《论衡·物势》中说:“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等等。他一共写了十二种动物: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12生肖都齐了。
 

  ……以及每隔三年在山神庙举行的‘十二兽神舞等看此十二兽’中的虎属于‘葬放大的原生图腾,其余十一兽则是演生图腾。”这些资料都能说明十二生肖来源于伏羲图腾,是伏羲图腾演化过程中逐步确定下来的。具体来说,龙与蛇同源。古人就是以蛇为蓝本,塑造出龙的形象。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已经指出:“龙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是蛇。龙与马,马八尺以上为龙”((周礼·夏官·司马》下)(山海经·图赞》云:“马实龙精、爱出水类”。对“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我们也可以理解了。龙与牛,龙的首角是古人摹拟牛头而塑造出来的。天水伏羲庙的伏羲塑像的首部即塑有牛角。《伪列子·黄帝篇》说:“疙牺氏、女蜗氏、夏后氏,蛇身人首,牛首虎鼻。”为什么要假借牛的首角呢?这不仅是由于牛的驯养,使古人“能取近譬”,更重要的是牛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牲畜。李诞在《龙崇拜的起源》中说:“我们现在还常说`牛鬼蛇神’,看来,龙就是二者的结合。”这实在是确论。龙与猪,从出土的龙形玉、兽形玉来看,除了龙身与蛇有关外,龙首形象的形成,最先可能同猪这一同人类日常生产和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人们最熟悉的动物有关。龙首源于猪首,生动地说明,养猪与原始农业相伴随,龙形象是伏羲氏族从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形象。龙与羊,龙的形象中也揉进了羊角的成分。《白泽图》中说:“羊有一角当顶上,龙也。”《太平广记》卷四二五引《录异记·王宗郎》云:’蜀庚午岁,金州刺史王宗郎奏询阳县询水畔有青烟庙,数日,庙上烟云昏晦,昼夜奏乐。忽一日,水波腾跃,有群龙出于水上,行人汉江,大者数丈,小者丈余,为玉方之色,有为牛马驴羊之形。”

  龙与狗,“狗有天狗之名,亦龙之形”。《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赤犬”,名曰天犬,其所下者有兵,《山海经·西山经》“阳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日天狗,其音为榴榴,可以御凶”。历史上还有许多狗化为龙的记载。至于龙与虎,由龙的出神人化和虎的威武勇猛奠定了二者合作的基础:神性和神职上的互补和对应,在文物出土中,龙虎同时出现的情形并不少见。1987年6月,在河南淮阳西水坡,发掘了距今六千余年的仰韶文化的早期遗址,其中有一大型墓葬,在男性墓主身旁首次出土的龙、虎各一的蚌壳堆塑轰动了考古界。伏羲龙图腾的演化形成,除了综合了以上动物的特征外,据许多专家考证,还吸收了鳄、蜥蜴、鱼、恐龙、穿山甲、凤、闪电、虹等动物与物象的特征。台湾学者张渊量博士在《无字天书初探》一文中说:“依据记载,伏羲时代有十一代,其中三代是圣人,即包羲氏、疱牺氏,伏羲氏。牺是指大牲(即我们所说的哺乳动物类),取象众生,以十二生肖作代表……”。董家尊先生根据图腾学说,探讨了古姓和十二生肖的来源。在他看来,偃、(女鬼)、(女云)、姬、姺、妃、(女页)、姜、(土篝)、妒、嫚、姒十

  二古姓和十二生肖分别由鼠、牛、虎、麒麟、龙、蛇、马、羊、猴、鸡、犬、象十二个图腾演化而来的十二生肖的产生,据以上论述分析,我们认为,在伏羲时代,已有众多的图腾。随着西戎伏羲部落的繁衍和迁徙,其后裔也不断融合于东夷、南蛮、北狄和华夏之中,从而构成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龙文化。史载伏羲“教民以猎”说伏羲“作结绳而阁(猪具)罟(渔具)”,教人“以佃(猎)以渔”;并对所获野兽作了一番驯豢,使之成为家畜,即“豢育牺牲(牲畜)、伏牛、乘马”。表明伏羲处在狩猎向原始畜牧业过渡的母系氏族社会时代。十二生肖也就在伏羲部落的生产、生活等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当是自然而然的。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等十二种动物之所以被选定为中华民族每个人都有一个的生肖,除了伏羲部落图腾发展演化的原因和经济生活影响的原因外,当然还有其它的因素。

  (陈冠英:甘肃省天水文联)十二生肖与伏羲图腾(一)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