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十二生肖 > 民俗 > 正文

十二生肖酉鸡|各地生肖习俗

时间:2020-01-03 02:00     来源:立身国学网     作者:编辑部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汉族民间有立春日佩戴“迎春公鸡”的习俗,流行干山西北部以及山东一些地区。迎春公鸡又称春鸡,是立春前年青妇女们用碎布缝制的佩饰物,挂在孩子身上。

 

  汉族民间有立春日佩戴“迎春公鸡”的习俗,流行干山西北部以及山东一些地区。迎春公鸡又称春鸡,是立春前年青妇女们用碎布缝制的佩饰物,挂在孩子身上。春鸡用纸底花布裹棉花,形同菱角,一角尖端缀花椒仁作鸡眼,另一角缝几根花布条作鸡尾,春鸡钉在孩子的左衣袖上,有新春吉祥之意。一般在正月十六到庙会上将布鸡扔掉。未种牛痘的孩子所佩鸡要衔一串黄豆,几岁串几粒,称作“鸡吃痘”。

  土家族称踢毽子为“踢鸡”。春节时男女青年一起踢“鸡”,一人将“鸡”踢起,众人都击争接,接到“鸡”的人,就可以用草去追打任何人。而青年男女往往用草去追打他们的意中人。这样,“踢鸡”又成了谈情说爱的媒介。

  旧称夏历正月初一为鸡日,流行于湖北、湖南、浙江等地。是日,人们看天气阴晴占当年养鸡业是否兴旺,晴主育,阴主灾。此日戒杀鸡,忌打骂鸡,喂鸡也较平时精心,以求其繁衍兴旺。

  汉族民间时兴在端午节佩鸡心袋,亦称“端午袋”,流行于浙江金华地区。五月初五,人们用红布制成小袋子,形似鸡心,内装茶叶、米和雄黄粉,挂在小儿胸前,驱邪祈福。“鸡心”和“记性”谐音,民间以端午节小孩挂了鸡心袋,读书记性好,将来有出息。

  吉代汉族有“杀鸡”的岁时风俗,流行于浙江金毕、武义等地。每年七月初七,当地民间必杀雄鸡,因为当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若无雄鸡报晓,便能永不分开。

  河南一些地区在夏历十月一日要杀鸡吓鬼。传说是阎王爷故鬼,至来年清明节收鬼。民间以为鬼怕鸡血,鸡血避邪,故于十月一日杀鸡吓鬼,以为可使小鬼不敢入阳宅,俗语称:“十月一日,杀小鸡儿。”

  旧时陕西扶风一带流行带布鸡的岁时风俗。每年正月二十日以后,民间作母亲的常用花布缝制小布鸡,给孩子戴在胳膊上,以为如此能使孩子一年不生病。

  旧时河北,山东等地婚姻习俗中,以长命鸡为象征吉祥如意的聘物。临近新娶,男方备红公鸡一只,女方备肥母鸡一只,母鸡表示新娘为“吉人”。出嫁时,女方所备的鸡一定要由自己未成年的弟弟或其他男孩抱着,随花轿出发,并要在公鸡未啼鸣之前赶到男家,俗信公鸡还在睡觉,母鸡未睡,寓以气势压倒公鸡,及今后不受男人欺侮之意。男家将公鸡交给抱鸡人,把这两只鸡一起拴在桌腿上,并不时打公鸡,直到公鸡有气无力。民间以为这是妻子以后制服丈夫的象征。这两只鸡不得宰杀,故称长命鸡。

  旧时东南沿海一带流行“公鸡拜”的婚俗,这是用公鸡代替新郎与新娘拜堂的一种仪式。在海边或海岛上的渔民,男女两家择定婚期后,在成婚当天,如新郎出海捕鱼遇上风暴,不能如期赶上吉日良辰,男家便用公鸡行拜堂礼。由小姑成伴郎手提公鸡,按捺鸡头和新娘交拜。拜堂毕,在公鸡颈上悬一条红布,并将鸡关进洞房,以饭食喂养。待新郎出海归来后,才将公鸡放出,故当地民间有“阿姑代拜堂,公鸡陪洞房”之谚。

  东乡族有吃鸡娃的婚俗,流行于今甘肃地区。结婚日,新郎和迎亲队伍来到女家,女家必以烤全羊和鸡娃盛情款待。“鸡娃”即鸡,吃鸡娃时有一定的规矩,将鸡分成十三部分,鸡尾最尊贵,只有最年长、最尊贵的客人才有资格享用。

  昔日台湾人有一种特别的婚俗,叫引路鸡。女家事先选购一只健壮、即将下蛋的母鸡和一只刚会啼叫的公鸡。到姑娘出嫁这一天,父母要扯两条九尺长的红绳,一头绑住母鸡的脚,一头捆住公鸡的脚,然后抱进一个大的新饭篮中,由女傧相带到新郎家。进门后则改称“公婆鸡”或“夫妻鸡”,用意是预祝新婚夫妇和睦相处,恩爱到老。还存一种寓意是,鸡有五德(文、武、勇、仁、信),象征今后为人之妇须效法鸡德,而那九尺红绳则隐喻“长久(九)”之意,当新娘入洞房后,媒人或姑嫂赶紧上前松绑,将“公鸡婆”放到婚床底下,如果“鸡公”先出来,人们呼喊:“头胎生男孩”。如果鸡母先出来,则呼喊;“先生阿姐再招弟”。

  浙江一带流行“宰鸡”的婚姻风俗。新郎前去女家迎娶,女家在地上铺一块白布,让新郎在上面宰鸡但不准将鸡血溅在布上,否则罚酒,滴几滴血则罚几杯酒。杀鸡时,女家故意相撞新郎,有经验的新郎则可应付自如。

  长江三角洲一带流行“合啼鸡”的婚姻风俗。新郎迎娶时,“一只用红绸系挂的大公鸡作礼,女家不能将此鸡留在家中,新娘前往新郎家完婚时,需将此鸡带回男家。

  山东一些地区有“抱鸡”的婚俗。娶亲时,女家选请一小男孩抱只母鸡,随花轿出发,前往送亲。因鸡与“吉”谐音,图吉祥如意的兆头。

  胡南等地流行“送离娘鸡”的婚姻风俗。迎亲前一日,男方备鸡肉送至女家,称“送离娘鸡。”迎亲日,花轿至女家后,新娘梳妆毕,全家围坐,桌下必烧生柴,谐生财之音。新娘夹鸡肉敬奉母亲,称“吃离娘肉”,以示告别。

  江浙一带流行“推光鸡”的生育风俗。在新生儿出生第三天杀鸡,去毛,不去内脏,煮熟后任意抽一把筷子,用稻草束住,搁在鸡上,献至天神像前祭,祈求天神保佑新生儿。

  青海河湟地区流行“过鸡架”的育儿风俗。小儿夜溺不止时,母亲便在鸡回窝上架后,抱儿在鸡架下来回穿行,口中念念有词:“公鸡公大哥,母鸡母二嫂,你的娃娃白天吃,夜间屙。我的娃娃白天吃,白天屙。今夜架下过,夜里再不屙”。以为如此小儿便不再夜溺。

  同地区还流行“鸡换”的育儿风俗。初生婴儿如出现休克,当地民间认为需要一命换一命,方能复苏。乃将公鸡一只头朝外置产房门坎上,用刀砍掉鸡头,将鸡血涂婴儿口上,连呼父名待消除休克后,以“鸡换”二字作婴儿乳名。

  旧时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流行饮鸡血酒的交际风俗。在结拜兄弟时,用刀斩一只雄鸡,在每碗酒里滴几滴鸡血,对天发誓,然后备饮尽血酒,表示亲如手足,有福同享,有难司当。

  云南大理地区白族流行“鸡米礼”的礼仪风俗。鸡米礼又分鸡米单礼和鸡米双礼两种。鸡米单礼为一坛米酒,一只大公鸡;鸡米双礼为一坛米酒,一坛谷种,两只大公鸡。这是嫡亲或姻亲之间在出生、结婚、盖房时互送的礼品。

  广西隆林苗家村寨有“鸡心认亲”的交际风俗。客人来到,主人杀鸡设宴款待,锅中的肉和汤都吃完后,唯鸡心独存,便认为是亲兄弟,第二天设宴庆贺兄弟团圆。如果鸡心被吃,主人再杀一鸡,挟起鸡心逐个劝吃,如果谁吃了鸡心,饭后主人便婉言谢客,吃了鸡心的人再也不能参加团圆的盛宴。

  贵州、广西等地有鸡头敬客的交际风俗。传说古时有对夫妻互相敬爱,妻子坐月,丈夫把好肉给妻子吃,自己吃鸡头鸡脚。后来丈夫病了,妻子只留鸡头鸡脚自己吃,把好肉给丈夫。儿子问妈妈为什么只吃鸡头脚,妈妈说鸡的头脚好吃。后来这对夫妻去世,儿子问父老如何悼念,乡亲们说把父母生前最爱吃的东西用来祭祀,他便用鸡头鸡脚祭,以后有客人来,他都先敬客人鸡头鸡脚。从此,鸡头敬客的风俗便流传下来。

  山西、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等省有借“引魂鸡”出殡的丧葬风俗。出殡时,由孝子或女儿抱一只雄鸡走在灵前,到墓地后,待灵柩安葬毕,将鸡送给阴阳先生,或放飞,送葬者谁抓到归准。

  湖南等地有“跳井鸡”的丧葬风俗,井,即“墓井”。在安葬棺材入土前,孝子备一雄鸡,阴阳先生抱鸡站于墓井中,口里念词,用嘴咬破鸡冠,滴血于墓井的“五方位”,再念词,谓“掩煞”。然后,将鸡抛出,鸡跳出墓井,故名。

  甘肃东乡族民间有“宰鸡娃”的饮宴风俗,称“鸡尾宴”。将鸡宰后煮熟,又将鸡的各部分分为十三个等级,鸡尾最贵,由年长者食用,其他部分则按辈份依次食用。

  佤族民间传统食品有“鸡肉拦饭”,流行于云南。做法是:等米快烂时,把鸡肉与调料一并放人锅中,用温水焖至半干,再放葱花即成。通常在过年、过节、祭祀、婚嫁、待客时食用。

  旧时黎族祭祀活动时兴“割鸡”,流行于海南黎族地区。当地人生病时,即捉一只红色公鸡割之见血,用以祈祷,故名。

  “斗鸡”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娱乐活动,流行于汉族及云南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因各地的风俗不同,举行的时间和形式各异。如河南开封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二举行,会场大约半亩地,围以四尺高的土墙,参加斗鸡的鸡主各抱斗鸡一只,等侯参战。斗鸡者各占一坑,每坑输赢钱数不等,而举办者抽份百分之二十,又如广四罗城,仫佬族斗鸡在秋后或春节期间举行。斗鸡场设在空地,人们用两只水桶,一只倒水,一只接水,借以计时,斗鸡的顺序按鸡的斤两排列,从小到大。比赛开始,两鸡相斗,一只先退,另一只不追逐,为违例,停止倒水,停止两次则取消比赛资格。如两鸡相斗,一只先退,另一只继续追斗,直到两桶水流完,仍不还击者,为“败笼”。把败笼拿下,留下胜者继续相斗,每斗完一局计一次水,最后得水最多者为胜。

  民间流行许多用鸡占卜的方式,因民族和地域的不同而各异。汉族的鸡卜将鸡宰杀后煮熟,取鸡两眼骨,上有孔裂,似人形则吉,不似则凶。彝族鸡卜又称鸡封,流行于四川凉山及云南、贵州、广西等彝族地区,用于问疾病、生产等。卜时,取股骨左右两肋,用细麻束紧,吊在墙上视其窍孔方向断吉凶。另有用鸡头卜天气阴晴和祸福,顶骨明爽为睛,阴暗无光为阴雨兆;顶骨多黑斑为病丧之兆,有红斑点为凶死流血之兆。海南黎族亦有“鸡骨卜”。杀鸡后从鸡身上抽取两根股骨分左右插在一根丫形小树枝上,然后往股骨穴中插入小签,以小竹签的指向来定吉凶。

  四川大小凉山彝族地区还流行“打鸡卜”的占卜方式。由卜主告知人名、事由,随即将鸡一只用锤击毙,掷出门外,头向外方者吉,向内者凶,坐或立者为最凶之象。

  有些民族忌食鸡和鸡蛋。如旧时云南佤族多用鸡和鸡蛋祭鬼,故视鸡和鸡蛋为鬼食,人忌食,也禁止买卖。十二生肖酉鸡|各地生肖习俗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